近年来,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,从2016年的1786万人降至2023年的902万人。这一数据变化不仅反映了经济下行带来的生育焦虑,也预示着母婴行业提质扩容的紧迫性。然而,专家预测,随着一系列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出台,国内生育需求有望在2024年逐步释放,为母婴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特别是产康和女性大健康领域,作为消费升级且单品类增长迅速的领域,正成为85后、90后甚至00后女性的生育标配。这两个领域拥有千亿级市场规模,备受资本青睐。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社会观念的转变,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注重产康和女性大健康,这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女性在产后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扰,为解决此类痛点,产后康复行业顺势而生。产后康复需求适应人群扩展,且需求多样化,但由于女性在产后闲暇时间少,机构康复人群占比低,外出康复治疗时间少,实际产后康复机构的渗透率仅有20.6%。
数据显示,约有1/3产妇在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,其中尿失禁最为常见。因此,盆底肌康复作为基础项目,刚需性较强。在需求服务上,随着人群对美的关注提升,产后康复已经从较为刚需的盆底肌、骨盆、腹直肌修复,延伸到对身材管理、美容护理等升级的需求。由此,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市场需求。
产后康复,又叫产后恢复,是指女性在生产完毕之后,常常会因为身体过于虚弱而需要一定的恢复和保养,而这种恢复和保养被称之为产后康复。
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:
《中国月子3.0时代白皮书》显示,85 后、90 后甚至 00 后女性进入月子中心消费市场后,除了对软硬件、人员配备、常规服务的专业度提出更高要求外,也十分关注产康方向,并愿意付出较多的精力和成本,主要是包括身体和身材恢复,还有心理健康调节和自我价值实现。
数据研究报告显示,84.4%的被调查女性购买过产后康复服务项目,消费金额5000元以上的达60.1%;产后康复服务消费在1万元以上的,为32.2%;其次是5001-10000元的,为27.9%;再次是消费3000元及以下的,为22.3%;消费3001-5000元的,为17.6%。
从生育年龄看,36岁及以上的被调查女性消费1万元以上的比例最高,为39%,从被调查女性职业看,消费1万元以上的,体制内工作人员比例最高,为38.9%,其次是企业、公司员工,为38.2%。从受教育程度看,学历越高的被调查女性产后康复服务消费越高。此外,对于身材有更高期待和注重健康生活、饮食习惯的女性产后康复服务的消费金额都普遍较高,并且对于服务的消费是理性的。
产后康复行业未来前景态势分析
在产后康复行业迅猛发展的当下,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,该行业正经历着资源整合的重要阶段。产后康复机构纷纷迈入大品牌战略时期,通过品牌化、规模化的发展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在这一进程中,产后康复机构的目标消费客群也在不断延伸,吸引了更多潜在消费者的关注。
与此同时,产后康复机构正积极寻求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,如医疗、母婴、美容等,以拓宽服务领域,增强服务能力。这种紧密的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产后康复服务的内容和形式,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全面、便捷的服务体验。
从市场主要参与主体来看,目前我国产后康复市场参与者涉及众多层面,常见的如医疗机构、制药企业、保健品生产商、医疗器械制造商、月子中心、家政企业等。
作为一个细分市场,产后康复行业的定位日益醒目和独立。与美容业相比,产后康复行业拥有独特的行业标准和技术储备,更加注重服务的安全性和专业性。这一特点使得产后康复行业在满足消费者对“安全”的需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,并从“安全”的角度出发,向更多的女性健康消费需求延伸。
当下我国民众的产后康复意识尚在初期阶段,只有少部分民众具有参与产后康复的主动性。数据显示,从知晓—需要—购买的消费决策与实施过程看,产康项目知晓度(98.8%)与需求度(94.7%)之间差别不大,而需求度与购买率(84.4%)之间存在距离。
由于国家全面放开三胎政策及百姓稳定增长的可支配消费能力、健康素养和时尚个性消费刚需,产后康复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,产后康复需求群体不断扩大。
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。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,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,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,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。